随着时代的发展、科技的进步,互联网在深入人们日常生活的同时,也改变着人们的学习方式。对于艺术学研究生教育来说,以往行之有效的教育方法也正面临着被淘汰、遗弃的困境。艺术学研究生,读书期间做单纯性的理论学习研究,最重要的途径就是通过读书、写作训练来进行专业领域内的微观深入与宏观拓展。
现在的研究生多为独生子女,较为常见的是,他们个性较强,过分强调自我独立性,缺乏合作精神。在互联互通的时代,信息交流方式的现代化、便利化、快捷化,加剧了个别学生走向自我,甚至自闭、极端化。作为艺术教育者,笔者明显感觉到,近年来部分艺术专业研究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自觉性大不如从前,以致导师的教导与学习指令有时形同虚设,这与以往的学习风气、教育轨迹不相符合,艺术专业研究生教育的趋势走向令人担忧。
以河南大学艺术学专业为例,每届研究生新入校,导师都会列出一个长长的专业必读书目,并告诫学生如何有计划地阅读,如何在此基础上做笔记、写心得。然而,互联网让这些推荐与告勉形同虚设。笔者曾对该校2014级艺术学理论专业研究生第一学期读书情况进行调查,全部8位学生中,第一学期阅读量达到20本者0人,超过10本者3人,不足5本者2人,读书最多者18本,最少者4本,还不及社会平均读书数量,这样的数字让人触目惊心。同样的调查在2010年也进行过一次,当时的8位艺术学研究生中,第一学期专业著作阅读量人均23本,最多者68本,最少者15本。可想而知,两届学生的学习效果与质量差距有多大。当时读书最多的一位研究生3年共读了近300本书,毕业论文校级优秀,毕业当年在应聘贵州省某高校专业教师时,在近200名竞聘者中脱颖而出,成为唯一一位成功应聘的硕士毕业生。
再看现如今的状况,如何能让人乐观?课不好好上,书不认真读,研究生们的时间都去哪儿了?据近期小范围调查显示,目前他们花在网络上的时间越来越多,每天平均上网5小时以上,手机、微信、朋友圈、网络游戏占据了他们大量的时间和精力,甚至影响了课堂学习。于是,碎片阅读、短信体写作成了习惯。在此情况下,课堂教学事倍功半,课余学习效率也大打折扣,直接造成学生在思想高度、艺术境界与观察视野等方面认识水平的下降。表现在论文写作上,一是选题困难,提纲逻辑不清、颠三倒四者屡见不鲜;二是闭门造车,有的学生撰写毕业论文期间不与导师就选题进行沟通,结果写出来的文章让人啼笑皆非。
不可否认,互联互通时代给研究生学习带来了很多便利,但也让学生养成了“勤于动手”(点鼠标)、慵于动脑的不良习惯。如今,学生普遍善于利用网络搜索,写文章更擅长于网上摘录。“愚笨者”复制粘贴,一字不落,连标点段落都不更改;“聪明者”东抄西摘,为了重复率不致超标而前后错置、上下挪移。然而,这种对网络、搜索工具过分依赖的写作方式,必然导致他们忽略、错失大批经典著作。毕竟网络无法延伸到图书馆的每一层书架、每一部文献。尤其是善本、新著,不是都能在网上查得到,缺少了这些书籍资料的知识储备,其信息量根本不足以支撑一篇优秀的硕士论文,以致他们的知识结构既不全面又没有深度,其质量是可以想象的。
强调“线上线下相结合”,利用互联网做学问不是问题,问题在于用互联网做学问而不利用互联网思维,不能整体地、多方位地进行学术探讨,这是目前教育的困局之一,亟待研究解决。互联网给艺术教育和学生带来哪些变化?导师应如何应对变化?艺术教育策略怎样才能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笔者认为,应进一步加强对互联网与艺术教育关系的认识,新的环境条件下我们既不能忽略对具体教学方法、教学内容进行充实、提高,更要重视研究生教育观念的创新与调整。只有这样,才会让艺术学专业研究生教育不留遗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