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带一路”的陆路通道上,内蒙古是重要节点。“一带一路”发展大势之下,内蒙古认清自身优势,果断发力。去年以来,全区上下把扩大向北开放摆在突出位置,确定了基础设施互联互通、经贸合作、人文交流等6类29个重点项目,全力推进项目建设,把建设“草原丝绸之路”作为向北开放的新动力。其中,文化交流与发展是建设“草原丝绸之路”的重要抓手。
在这令人振奋的时期,一台音乐会顺势而生——6月27日晚,由内蒙古民族艺术剧院交响乐团献上的《共鸣草原》内蒙古作曲家交响作品音乐会亮相内蒙古呼和浩特乌兰恰特。乐团副团长柴林表示,深入挖掘草原文化内在价值、推进文化创新发展,是此次音乐会的重要使命。
音乐会选取了体现草原文化特色的交响乐作品12部,包括《壮美的牧歌》、《成陵祭》、《草原音诗》、《雄狮》、《思》、《金钟》、《前奏曲》、《美丽的草原我的家》、《草原节奏》、《乌力格尔叙事曲》、《嘎达梅林》、《万马奔腾》。
交响序曲《壮美的牧歌》的作曲者为内蒙古艺术学院音乐学院院长、内蒙古自治区音乐家协会副主席李世相。土生土长于内蒙古的他,说话、走路都带着一股蒙古族大汉的彪悍气势。乐如其人,他的“牧歌”表现了大草原“天苍苍、野茫茫”的雄浑之美,给予听者酣畅淋漓之感。
《乌力格尔叙事曲》据说是世界上唯一的一部四胡协奏曲。作品分为5个部分,以乌力格尔说书为主题,且吸收了呼麦的音色,使四胡音乐充分交响化。当晚,四胡演奏家阿古拉的表演出神入化,他一边奏乐,一边“说”乐,令观众大开眼界。
管弦乐曲《思》的作曲者是蒙古族青年作曲家额·那日苏。作品旋律婉转略带忧伤,表现了作者在异国他乡求学时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或热情奔放、雄壮宏伟,或浪漫悠扬、清新哀伤,丰富多变的音乐交响让乌兰恰特变成了欢乐的海洋。内蒙古的观众当然懂得《成陵祭》、《嘎达梅林》的内涵与风韵。长达两个半小时的演奏中,掌声一遍遍响起,演奏越来越精彩,观众与演奏家们以自己的方式分享着音乐带来的快乐。
卞祖善、周虹、王建元、苏力、赵景扬等音乐界的大腕也在现场观乐。演出结束后,他们对该音乐会给出了极高的评价。“这是一台标准的、高水平以及具有学术意义和价值的民族交响音乐会,对西部交响乐创作和发展具有深远的意义。”卞祖善说。周虹表示,通过这场音乐会可以看出,内蒙古民族艺术剧院交响乐团已经形成了自己的风格与特色,“他们的演奏有尊严、有自信,有鲜明的民族辨识度,必须为内蒙古民族艺术剧院交响乐团点一个大赞。”
的确,以整台音乐会呈现内蒙古本土作曲家创作的交响乐作品在该自治区尚属首次。音乐会的选曲充分显示了内蒙古民族艺术剧院交响乐团对此次演出的高度重视、对草原文化的满腔热情以及对自身实力的完美把控。
内蒙古民族艺术剧院交响乐团是隶属于内蒙古民族艺术剧院的职业交响乐团,前身是成立于1946年的内蒙古歌舞团管弦乐队,1985年在我国著名指挥家李德伦的倡议下,成立交响乐团。当时,该乐团是我国少数民族地区最早成立的、唯一的交响乐团。乐团成员来自多个民族,拥有一批技艺精湛、训练有素的演奏家,他们中的大多数人曾在国内各种比赛中获奖。比如指挥呼德就获得过首届全国指挥比赛第四名。
乐团以弘扬民族优秀文化、发展内蒙古民族交响音乐事业为己任,1999年与原内蒙古民族剧团合作演出了大型蒙古剧《满都海斯琴》。该剧参加了庆祝新中国成立50周年优秀剧目献礼演出,获文华新剧目奖、“五个一工程”奖等国家级奖项。2007年至2008年,乐团创作演出了大型交响音乐史诗《成吉思汗》,应邀在北京国家大剧院及上海国际艺术节演出,在国内外引起极大轰动。
6月28日,《共鸣草原》内蒙古作曲家交响作品音乐会论坛上,内蒙古民族艺术剧院党委副书记、副院长李强,内蒙古自治区音乐家协会主席阿拉泰、音乐会部分作曲家与来自北京的专家共聚一堂,研讨该场音乐会的得失以及乐团未来发展。会上,乐团和柴林再次收到来自各位专家的祝贺和建议。柴林表示,这场音乐会是这些年内蒙古交响乐创作的一个总结性的展示。“用交响乐形式表现民族音乐的内容,用世界语言讲述内蒙古故事,有利于更好地传播草原文化、扩大草原文化的影响力,同时也能推动自治区高雅音乐的普及,满足人民群众更高层次的文化需求。”柴林说,乐团将认真对待每一位专家的意见和建议,在“弘扬传统、传播经典”的民族交响乐道路上再接再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