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龙舞狮、秧歌高跷、旱船歌舞……随着春节临近,最少不了的就是耍社火了,呼市各地区的社火演出队浩浩荡荡,将欢腾的正月气氛渲染得热闹红火,把春节变成了一个热闹非凡的“狂欢节”。
但是说到看社火真是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其实绝大多数人对于呼和浩特市地区非遗社火项目都不甚了解,也就更谈不上了解其中的“名堂”了......不了解不要紧,今天就要带着大家认识呼市地区的非遗社火表演。
1、土左旗脑阁
脑阁有着悠久的历史,产生于明嘉靖年间的山西,已有400多年的历史。土默特地区的脑阁是随着晋陕等地的移民传入的,传入时间较晚,至今已有200多年的历史。经过历朝历代民间艺人的不懈努力,博采众长,发展成一种独特的民间艺术。土默特地区的脑阁是黄河文化与草原文化相结合的产物。数百年来深受人民群众喜爱。
2、双墙秧歌
双墙秧歌是托克托县地区土生土长并以其诞生地命名的民间舞蹈节目。清朝时,托克托县的河口镇是塞内外闻名遐迩的水旱码头,位于河口镇东的双墙村独立承担了每年社火日的节目演出,在当地流行的蒙古曲儿、码头调等曲调的基础上,充分吸收了晋、陕、冀民间艺术的元素,融合了黄河文化与草原文明,历经300余年,终于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双墙秧歌。
赛罕高跷秧歌
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赛罕区受历史和地域文化的影响,多样化的民族民间文艺在这里得以积淀融合,高跷秧歌作为呼和浩特地区一项传统的民间社火活动被流传下来。呼和浩特地区的高跷表演,是以秧歌舞步俗称 十字交叉步为基本舞步,因此就称为高跷秧歌,当地的高跷秧歌普及面很广,赛罕区巧报镇大台什村、保全庄的高跷秧歌更是以古典,奇特,舞步变化多,技巧高响誉青城。2008年巧报镇被自治区文化厅授予“民间社火艺术之乡”。
满族太平鼓舞
太平鼓舞是满族民间的一种传统文娱项目,边击鼓,边歌舞,俗称“庆丰收鼓”或“得胜鼓”。呼和浩特地区满族太平鼓舞,主要分布在满族人口集居的新城区。据满族父老相传,早在老罕王努尔哈赤准备起兵打天下时,为了遮掩明朝耳目,他让男人们在地窖里面打造兵器,令妇女在地窖上面跳羊皮鼓舞,利用鼓上铁环声掩护地下的打铁声,并声言为天下太平而歌舞,故名“太平鼓舞”。满族太平鼓舞演变至今,也活跃在呼市地区各大社火舞台。
清水河县踢鼓子秧歌
清水河踢鼓子秧歌是清水河县土生土长并以其诞生地命名的民间舞蹈节目,既体现出浓郁的山乡气息,又承载着长城黄河深厚的文化底蕴,是清水河县历代华夏儿女延续的艺术写照,也是长城沿线的社会历史,时代生活以及风土人情的真实反映。
呼市地区还有很多特色的社火表演,请在文章结尾扫码关注更多精彩的社火h5,弘扬传统文化,喜迎新春佳节,祝您虎年大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