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守文艺创作的主体精神-凯发k8国际娱乐官网入口

来源: 中国文化报  发布日期: 2015-10-16 00:00:00  
字体:[ | | ] 分享到:

   在当今世界一体化的飞速进程中,快速的传播手段促使世界的各种文化相互碰撞,相互交融,形成多元并存的文化现象。在这样的环境中,文艺创作若失去主体精神的追求就会迷失,容易躁动与混乱。在习总书记文艺座谈会重要讲话一年后,中国文艺界出现的混乱萎靡之风逐渐改善,开始归回到中国精神的核心价值上来。

   一个民族政治发展、经济繁荣之后其目的就是要通过发展文化而达到文明。文化的目的不是商业,而商业的目的却是文化。一切艺术的总价值就是为了提升人的精神,愉悦人的心灵。习总书记说:“人类与动物最大的区别是人时时刻刻有精神需求”;巴赫也曾说:“艺术的目的是为了赞美真理的光辉和心灵的欢愉,除此之外,别无价值。”中国人追求的“天人合一,止于至善”的中国精神都是相同的精神内质。我们作为文化的工作者应当清醒,不管艺术表现的工具与技能发展到什么程度,多元变幻的格局有多大的拓展,人类向上追求真理的大情怀、正能量是永远不会改变的。

   在艺术创作中要以热爱人民、热爱生活、热爱自然的真挚情感投入创作。作为文艺工作者,一直坚持“走进自然,表现人民”的写生方式。也有更多的文艺工作者更加自觉地走在这条寻源之路上,在艺术创作和思想上找到了真正的源头。文艺工作者应经常走入生活,走近人民,回到艺术创作的本体,从审美的原点出发,热爱自然,礼赞生命,强调真切体验、真情实感,在天然纯朴的原素中升华自己的艺术,为新时代赋予我们的使命而尽心创作。

   艺术创作的语言表达是外在形式,形式语言不能孤立于内容而存在。艺术一旦陷入长时间的语言打磨、技术性的制作,便会忽略精神与情感。所以习总书记提出的要“身入”“情入”“心入”,创作“有筋骨、有品格、有温度”的艺术精品具有深刻的警醒意义。艺术精品之所以精,是因为“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因此,艺术家必须要重视“学养,涵养、修养”等专业素养和精神蒙养。  

网站地图